你的衣櫃裡,一定有一件牛仔褲!它可說是跨世紀、跨階層、男女老少各年齡層的服裝必備款。
這經典不敗的流行,在 2017 年進化成「破洞牛仔褲」,誇張的破壞感,讓許多人感嘆「流行真的很難懂」。但是製作這條時尚破褲的背後,賭上的是血汗勞工的生命安全。
破洞牛仔褲退潮後,會否造成過剩產出與大量廢棄呢?
一條破洞牛仔褲的誕生
製造牛仔褲的陳舊感 背後是工人的血汗
「孟加拉」成衣出口量排名全球第二,僅次於中國大陸,全國八千多家紡織廠,超過五百萬名勞工靠成衣為生。
這間「做舊」牛仔褲的工廠,工人熟練的將牛仔褲套上破洞模板,用手工賣力的磨出破洞,製造出刷白、破洞的效果。
早在 90 年代,牛仔褲「做舊」開始流行,許多工廠採用噴砂工法快速磨損布料,導致工人吸入二氧化矽晶體,罹患「矽肺病」喪生,所以歐美國家已禁止這種工法。
為了加快「做舊」的工序,牛仔褲生產商以「雷射」與「人工」並行的方式,製造牛仔褲的破洞及陳舊感。
90 秒內在布料上燒灼出洞或磨損牛仔布表層,再由工人手工撕開、打磨、抽出線頭,取代過往複雜工序,以及後續洗舊作業使用的化學物質。
其實,製造牛仔布,本就是高耗能、高汙染的過程。用 Google 關鍵字搜尋「牛仔褲 耗水」,0.3 秒就出現 166 萬筆的資料,各類數字說法不同,卻唯一指向一個結論
→ 製造純棉牛仔褲,用水量相當驚人!
業界估計,做一條牛仔褲,需要染色、漂色,經過不斷洗滌,大約耗費 50 公升的水。如果加上前端的棉花種植,根據 WWF(世界自然基金會)的研究指出,製造一條牛仔褲大約需要用一公斤的棉花,平均需要用水 8500 公升。
